中學生的校園抗爭

前言

在中學生的世界裏,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這些事情都發生在要渡過六年光陰的校園裏發生。多數人選擇沉默,也有些人選擇抗爭--抗爭的種子就是這樣在中學生間播種。抗爭種子能不能發芽,其實更多時候是取決於同學的心態。

中學生校園抗爭,在香港其實歷史悠久;1978年金禧事件就是一例。但至近代,雖然這些抗爭可能不為人知,但有些中學生的校園抗爭卻是值得我們借鏡。

成功例子:皇仁書院

2011年皇仁書院學生會舉行創校以來首次的公投,內容是修改學生會會章,改革學生會架構,加強問責性之餘,亦減少校方干預的力量。這次公投的源起,是學生會報《匯聲》懷疑被校方「河蟹」所致。2010年,時屆學生會幹事多次欲於《匯聲》批評校方的政策,例如興建了不能用的旗桿,「遙遙無『旗』」;但受校方阻撓出版,繼而引發時任學生會主席向舊生會投訴校方多次干預學生會內政,亦激起同學反彈。

在多名前學生會成員的支持下,舊生會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討學生會憲章,並編寫報告,指出學生會透明度及獨立性不足的問題;而翌屆學生會亦參考委員會報告,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諮詢,並開展修憲程序。修憲除確立《匯聲》的獨立自主外,亦加入「評議會」,負責監察學生會財政與行政。當年公投成為學界一時佳話,多間傳統名校紛紛要求民選或改革學生會,如伊利沙伯中學學生會參照皇仁模式的學生會改革。皇仁除了得到一個更民主的學生會,也成功將抗爭種子在學界散播開去。

失敗例子:將軍澳官立中學

同樣是學生會相關的抗爭,將官人則沒有這種運氣:2014年將軍澳官立中學學生會也舉行了創校以來首次的公投,內容是如何處理當時學生會選舉的憲制危機,選擇有兩個:「先上莊後修憲」和「先修憲後重選」。結果,六成同學選擇「袋住先」;現在修憲諮詢則面臨「爛尾」危機,正式的修憲公投更是杳無音信。

將官人爭取修憲,是由2013年開始:時任學生會於敬師週點唱活動時疑似河蟹了感謝老師於反國教期間捍衛思想自由的點唱,該校的國教關注組向學生會查詢時,學生會卻越描越黑。其後國教關注組發現了一直鮮為人知的學生會會章,卻是必須在學生會室閱讀,不得帶走。國教關注組其後要求公開會章,並提出修憲,參考皇仁模式,加入「評議會」及「顧問團」制度,加強問責性及獨立性。學生會換屆後,國教關注組試過於校園內快閃派傳單,甚至於學生會活動期間展示橫額,終於在2014年暑假前「成功爭取」會章須於學生會佈告板展示。

暑假後,學生會選舉辯論因場地安排被分成兩場,初中、高中同學要分開參與。關注組發現此安排可能違章,選舉理應無效。不久,關注組更發現一份1992年的會章,而學生會又發現沒有會章修改記錄,故現行會章合法性亦成疑。因此國教關注組乘機提出修憲再重選來解決憲制危機,校方卻意圖讓當選內閣先上任,激起同學反對,更以一人一信抗議。其後校方指示學生會進行公投,卻恐嚇由學生會舉行的聖誕聯歡會活動可能受影響;學校甚至出現了「愛護將官力量」和關注組打對台,稱關注組不尊師重道、關注組是違法組織云云。

結果,同學們選擇了「袋住先」。其後的諮詢會上,學生會只願為會章小修小補;宣稱代表學生,卻由校方委任的總領袖生又指要專心學習,無時間參與評議會工作。最後,諮詢疑似爛尾,「真修憲」遙遙無期。

諷刺的是,政府恰恰於此時候呼籲香港市民對政改方案「袋住先」;將官經驗,相信是一眾香港人必須借鑒的經驗。

成功例子: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

2014年,這間學校卻有了成功經驗:六月校長為增加上課時間,提出新學年更改上課時間表。原先每日十課,每課三十五分鐘。新上課時間表改為每日八課,每節課延長十分鐘至四十五分鐘;而一些主科更加入「三連堂」,上課時間連續二小時十五分鐘。為使放學時間不遲於五時,小息也由三節減至一節,讓放學時間控制至四時四十分,但上課時間須提早五分鐘。

由於休息時間大幅減少,上課時間增加令同學憂慮壓力大增和專注力下降,影響學習效能;新時間表令學生非常不滿,甚至激起同學對新任校長其他政策的不滿。有同學在社交網站上開設專頁反對新時間表,讓同學提出反對理由,更拍攝短片講解問題所在,甚至醞釀「佔領操場」;校園內亦出現反對新時間表的標語,但校方很快便撕下標語,更找來同學「照肺」。

同學的憤怒,還有家長的不滿之下,事件很快傳到沙田區的各間中學,甚至被「推上報」。報章報道中也加入了不少專家說法,認為新時間表會降低學與教成效,也使校方壓力大增。在傳媒壓力和家長同學齊心反對之下,校方被逼屈服,於七月撤回新時間表。陳楷人小勝一仗,也導致之後基孝中學同學的仿效。

失敗例子: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同樣是更改時間表,ICQM的同學卻沒法逆轉決定。2013年7月,ICQM的同學獲知來年會推行多項政策改革,實行新的時間表,縮短午膳時間至四十五分鐘,並加入「學會課」,稱要使同學參與不同的學會之餘,亦不會影響下課時間;每星期的總上課時間反而由1600分鐘縮減至1540分鐘,高中同學壓力大增。但校方對此缺乏諮詢,亦未有提供更多資料。一些ICQM的同學組成「ICQM校政關注組」,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聯署、落班宣傳、向同學解釋問題所在。

其實問題的重點是校方一直以來決策欠缺透明度,未有妥善聆聽學生意見。奈何私立學校毋須成立法團校董會,故學校管理層幾乎是可以為所欲為。校方收到意見後,校長邀請關注組對話;關注組提出的問題,校方的解釋可以說是沒有解釋:「我們覺得要改」「我們都是為學生著想」之類的說話。很有趣地,校方的著眼點是「我們」。校方表示會下次會諮詢、下次會有渠道給學生提出意見;不過這次的政策是事在必行,沒有商量的餘地。

不久便是暑假,關注組在暑假結束前向校務處查詢校方的回應,校務處職員卻只是當成一般查詢了事。而一些老師向關注組「放風」透露學校的最新決定,但不同老師也有著不同版本。當然,最後的結果是一切如常進行,抗爭失敗。

現在ICQM校政關注組對校政仍然十分關心,而且亦非全無成果。但是於此看來,如果有人薪火相傳的話,相信他們是可持續抗爭的好例子。

成功例子:聖公會基孝中學

也是2014年,發生在雨傘革命前夕,當然也是成功上報的例子。基孝中學於新學年推行新的政策,包括凡遲到者無論遲到時間長短均要在校務處門外罰站四十分鐘,令學生浪費上課時間,處理手法亦有欠公平;新增三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課後學習時段,令毋須參加課後學習時段的同學需要等待一小時才能開始,而校方延長留校時間政策存在矛盾;球隊練習時間亦由一星期練習兩天、每日三小時半,大幅縮短至一星期練習一天、每日兩小時,令學生質疑學校是否想籍縮短練習時間打壓體育運動發展。同學不滿學校過份著重學習,忽略多元發展,反而政策自相矛盾。

此外,學校兩度於酷熱天氣警告下繼續於操場集會,有違一貫的做法。首度於酷熱天氣警告下繼續於操場集會之後翌日,副校長指為個別意外,稱校方日後會多加留意,又指同學發現下次有同類事件發生可通知校方,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學校第二次於酷熱天氣警告下繼續於操場集會,有同學立即通知副校長,卻獲覆已知悉酷熱天氣警告正在生效,「但基於宣佈及頒獎過多,故早會被安排繼續進行」。同學對此表示憤怒,認為校方違反承諾,漠視學生安全,要求校方道歉。

多項政策失誤,激起同學對學校決策長期忽視同學聲音的憤怒。同學於是草擬並向學生會遞交請願書,但四大不滿卻不獲妥善回應,學生不滿校方語言偽術,故發起翌日早會結束後佔領操場,一度有超過二百人響應;學生會與學生站於同一陣線支援,校方到場了解並表示可與同學直接對話,惟校方失約,同學於是到校務處對出繼續靜坐,逼使校長及副校長必須正面面對罷課同學,但情況膠著。

隨後校方與集會領袖及學生會主席進行會議,校方承諾回復舊有遲到機制、保證今後凡酷熱天氣警告及寒冷天氣警告下均不會再需要在操場集隊,並由另一副校長向全校同學致歉;至於課後跟進時段及減少球隊練習時間須再另行商討及更詳細交代原因。就課外活動時數縮減一時,校方表示是為讓同學回家後有時間做功課或溫習,以及讓練習更有針對性。基孝人成功爭取了校方道歉、成功爭取到遲到機制獲得恢復;那麼總算是獲得階段性勝利吧。

失敗例子: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舊稱保良局八三年總理中學的羅傑承中學,校方於2009年某日早會突然宣布因該校收到保良局知會,一位盧姓善長捐款一千萬予學校,故或須按善長意願為學校易名,引起了舊生不滿,認為校方及保良局的做法形同拍賣學校,並舉出四個反命名理由:影響學校知名度、摧毀學生集體回憶、違背學生意願及浪費大量資源。舊生繼而開始抗爭行動,在社交網站設立群組,以「保八」、「撐八三」為口號。事件不單止引起舊生反彈,也引起學生關注;在學生會和舊生齊心推動之下,八三人強烈的意見,使事件只消幾天便將此事推上報。

這次的抗爭,對象不單是學校管理層,更包括辦學團體保良局,故抗爭難度不低。保良局其後的解釋是正準備向各持份者諮詢,仍未落實;又解釋命名是慣例。但同學與舊生十幾天來的反對聲音,已經讓八三中學成為公眾焦點,情況就如李嘉誠醫學院命名風波的翻版。同學和舊生亦表示,可以接受命名教學樓、禮堂、課室、圖書館或個別設施等做法,但不希望學校更名。

其後學生於陸運會設聯署及寫心意卡的活動,又派發貼紙等;同時諮詢會上,學生和舊生的反對意見亦十分激烈;不單如此,翌年度會成為英中,在家長圈中已有二十五年金漆招牌的八三中學要更名,令校長許永豪於接受明報訪問時坦言,擔心更名後人們未能將名稱與學校聯想,學校需要由零開始重新建立名聲,甚至影響收生。

別以為連校長都有保留,事情就會有轉機:一些中間派出現,說一千萬很難得云云,建議照樣更名,但留下「八三」字樣。中間派的支持率十分高,教師對此方案支持率達81%、學生支持率達78%、家長支持率達63%。雖然舊生中只有40%贊成,加上輿論壓力,最後逼使善長擱置捐款;但是有部分舊生甚至有「保八」搞手都已經轉軚。按此大好形勢,相信保良局不會心息;翌年保良局又收到新善長七百八十萬元贊助,決定更名時保留「一九八三」字樣。阻力大減,學校終於成功更名為現名,抗爭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錢,真係唔要?最後他們要了;而保良局則乘勝追擊,為位於將軍澳的保良局甲子年中學冠名為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

總結

三年前的反國教風波中,學民思潮發動「公民廣場 遍地開花」的運動,呼召中學生回到校園成立國教關注組;這些關注組和雨傘革命前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政改關注組如出一轍,所以結果同樣悲壯:仍然堅持活躍的關注組,變得繆繆可數,而且不少更是效用不彰。

不過,這些關注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同學意識問題所在,知道抗爭的重要。2009年的反高鐵運動後發生的八三易名爭議、2010年的五區公投後發生的皇仁書院修憲運動、2014年的佔領中環前發生的陳楷起義和基孝罷課事件;以上事件反映,校園內的抗爭正正與社會氛圍有關。更好的例子是將軍澳官立中學的抗爭,正正是由反國教風波中成立的國教關注組所發起;另一個例子是ICQM,校內抗爭不順利,但意外成為提升同學社會公民意識的一個校園組織,在校園繼續傳播抗爭種子。

面對師長與學生地位懸殊的情況下,勇氣和持之以恆對成功的抗爭而言十分重要。而更為重要的是讓同學有相同的想法、良好的抗爭意識和為相同而團結。學校裡面最多的人就是學生,但團結學生以外的力量,或者換個語言就是「外部勢力」,例如家長、舊生甚至社區人士、傳媒的力量,很多時會是校園抗爭成功的關鍵。

也許你沒有QC仔的敢言、將官人的耐力、陳楷人的敏銳、ICQM同學的堅持、基孝人的勇氣、八三人的齊心;但是中學生的抗爭,意義是成功的抗爭,也是意識的提升與傳播。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抗爭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另類的公民教育。

以上資料已力求準確,惟本人非校內人,只能透過公開途徑查找相關資訊,故資料可能不盡全面。如有未盡妥善之處,敬請原諒。

(原文刊於聚言時報:http://polymerhk.com/articles/2015/05/02/152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